今天是:

师资队伍

农学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师资队伍 >> 农学系 >> 正文

农学系简介

发布日期:2019-03-22    作者:     来源:     点击:


农学系现有专任教师17人(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3人),设有农学(作物遗传育种)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任教师中北京市创新人才1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2人、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青年骨干人才2人。农学系教师先后 4 次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奖,2006 年荣获北京市学习型班组称号,农学专业2009 年被评为北京市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农为国之本,近年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农学系主动适应北京市和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农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种业之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以青贮玉米、红小豆、多色大豆、彩色甘薯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为特色,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国,形成一定知名度。同时,加大农学专业的改革力度,加快引进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从 2013 年开始,强化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将农学专业方向调整为农学(作物遗传育种)方向,培养与现代农业和种业发展相匹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科及平台建设

农学系现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农艺与种业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以学院为依托,还建有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国家青贮玉米品种测试站。

人才培养

六十多年来,培养了5000 余名毕业生,为北京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的人才成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和骨干。近四年农学系本科生就业率为100%,签约率96%以上,考研率30%以上。

科研及教学成果

农学系立足京津冀,以饲料作物、杂粮作物为研究重点,开展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作物分子遗传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和种子科学与技术等研究。突出特色,重点开展青贮玉米和小豆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挖掘高产、优质、抗病、抗虫、营养高效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开展绿、黑大豆和彩色甘薯调控基因的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国内率先开展青贮玉米研究,制定了青贮玉米评价体系、国家审定标准和品质评价标准;率先完成小豆全基因组测序,绘制高质量小豆基因组草图,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2015, 112 (43):13213–13218)。

近五年农学系教师主持的各类项目共计48项,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横向课题7项,科研总经费达2100余万元,年导师均108万元,为学位授权点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34篇,5篇3.0≤IF<5.0,5篇5.0≤IF<9.0,2篇IF≥9.0;近五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及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1项;近五年共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1个、鉴定农作物新品种3个,获小豆品种权1个,大豆品种权2个,获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2个。

近年来,农学系根据世界和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及中国现代农业生产呈现出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集约经营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利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强化遗传育种与农业生物技术相结合,培养与现代农业和种业发展相匹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