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院概况

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历史沿革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历史沿革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服务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与人才需求,办学特色鲜明,现设有农学系、园艺系,分别开设农学专业、园艺专业和生物育种技术3个本科专业。所属专业伴随学校1956年的建校而创立。北京农学院几经变迁、数易校名,1965年正式升格为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北京农学院。历经五十余年的风雨历程,特别是近30年的快速发展,植物科技学院所属专业设置、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日益提高,铸就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光荣传统,形成了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为北京郊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追忆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历史沿革,旨在回顾历史,激发植科学院师生为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勇攀高峰。

通县农业学校

北京农学院前身1956年通县农业学校创建,当时隶属于河北省,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学制3年。当年招收学生400名,均为作物专业,分成8个教学班授课。由于新校舍尚未竣工,该届学生于9月l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焦农场报到开学。11月,校址由石家庄迁至通县管庄。当年学校有教师40名,教辅人员5名,行政管理人员15名,勤杂人员8名。第一任副校长周文仲、陈赞元、王乃生。校园面积400亩,设有实习农场、体育场等,校舍面积5000平方米。

第二年暑假全校共招生200人,均为作物专业,分为4个班,其中一个为干部班。

北京农业合作干部学校

1957年,在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北京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在北京南苑东高地建立,隶属北京市农林水利局,主要任务是为北京市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培养农、林、牧、水利和经营管理人才。

学校暑期面向北京东郊区、南苑区、丰台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京西矿区、昌平县招生233人,分蔬菜专业、林业果树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学制4年。招生报考条件:第一,农业社现职各专业主管干部或具有培养前途并有生产经验的男女社员;第二,工作积极、学习努力、作风正派、历史清楚;第三,身体健康能坚持学习。毕业后,仍回原社工作。

蔬菜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农业基本知识、蔬菜栽培和蔬菜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林业果树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农业基本知识、水土保持与育苗造林、果树栽培、果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各专业都必修政治和农业社经营管理两门课程。针对学生来源主要是农村干部、经验丰富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特点,教学中讨论辅导时间多于授课时间,并配合一定参观实习。

当年9月19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沈尹任校长,金骥任副校长。学校教职工共27人,其中教学人员11人,辅导员7人。教学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并熟悉北京郊区的情况。

北京市农业学校

1958年4月,河北通州专区划归北京市。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河北省通县农业学校划归北京市。通县农业学校与北京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合并,学校改名为北京市农业学校。学校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管庄。沈尹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刘洁之任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周文仲、陈赞元、王乃生任副校长。

学校根据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精神,结合农业教育特点和北京市委指示,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指引下,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沧和生产操作技能、并能创造大面积的高额丰产、推广先进技术本领、懂得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会做群众工作,既懂政治又有文化,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为北京市郊区人民公社服务。

学校建有教学楼、学生宿舍、饭厅、运动场、专业试验室、研究室、图书馆、卫生室等,并附设有农场、畜牧场、苗圃、果园等教学和生产实习场地。

学校设立农作物栽培、果树蔬菜、畜牧兽医3个专业。每个专业已有一、二、三年级学生共1100人,27个班次。

8月暑期各专业均招收新生126人,学制4年。凡北京市各区县政治品质优良、历史清楚、初中毕业或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身体健康、年龄在18~25岁、愿献身祖国农业生产建设事业者都可以报名。由基层单位审查,乡、社保送,到各区农林科报名,学校统一考试。学生毕业后,仍回原人民公社,国家不另行分配工作。

1959年6月,北京市农林水利局决定新校址选在昌平县朱辛庄。

1959年7月31日,举行首届毕业生(均为作物栽培专业,336人)毕业典礼,北京市副市长赵凡来校讲话。按照哪个地区来的学生,尽量分配到哪个地区去的原则,分配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10名,河北省农林厅140名,北京市郊各区、县75名,北京市农垦局65名,副食品商业局15名,北京市教育局4名,《北京农民报》5名,其他单位22名。毕业生主要从事农业技术工作。

暑期学校通过人民公社内部招生与统一招生相结合的方法,招生474名,包括内部保送392名。其中,果树蔬菜专业6个班,作物栽培专业3个班,畜牧兽医专业3个班。招收新生多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工农劳动人民子弟占录取名额的83 3%,体现了农业教育面向郊区、面向公社的精神。

1961年3月,新校址竣工,北京市农业学校由朝阳区管庄迁至北京市昌平县朱辛庄。

1961年7月,第二届毕业生281人毕业。其中作物栽培专业102人,果树栽培专业44人,蔬菜栽培专业37人,畜牧兽医专业98人。毕业生中除3人到河北省工作外,其余均在北京市区及各郊县就职。

1962年7月,第三届毕业生184人毕业。其中果树专业38人,农业机械化专业72人,畜牧兽医专业74人。

1963年7月,第四届毕业生15个班共582人毕业。其中,作物专业83人,蔬菜专业85人,果树专业94人,畜牧兽医专业138人,农机专业116人,水产专业66人。

1964年7月,第五届毕业生为10个班,共计379人,其中作物专业136人,果树园林专业44人,蔬菜专业84人,畜牧兽医专业57人,农业机械化专业58人。

北京农业劳动大学

1965年3月北京农业学校改建为北京农业劳动大学。设有农学系、果林系、畜牧兽医系、农业经济系、农业机电系5个系,9个专业。9个专业分别是农学、蔬菜、果树、林业、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用配电、畜牧兽医、农业经营管理。设有作物育种教研室、土肥生理教研室、气象测量教研室、病虫害教研室、果树教研室、蔬菜教研室、果树蔬菜育种教研室、畜牧教研室、兽医教研室、农经教研室、农机教研室、机电教研室。

春季招生373人,分为12个班,农学专业、果树专业(652班为果树大专班)、畜牧兽医专业、农业经济专业各2个班,农业机械化专业3个班,林业专业1个班。

1965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校停课,投人运动。随着“文革”运动的展开,工宣队和军宣队进入学校。1969年,上半年,学生中的中专生按“社来社去”原则,回到各个区、县;本科生都到部队锻炼;教师、干部随市直机关下放到郊区、农村,还有一部分教师、干部随家属迁到外地;校内工人重新分配。

北京农学院

1977年1月北京市农林局党组向北京市委农村工作部提出筹办北京农学院的建议。1978年6月北京市委决定恢复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改名北京农学院,并报请国务院批准。

1978年12月28日教育部下发(78)教计字1427导文件《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通知指出: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169所。文件的附件“同意恢复和增设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列出了北京农学院,专业设置包括:农学、遗传育种、植物保护、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果树蔬菜、畜牧、兽医、农机使用修理、农机制造、农田规划、农业经济管理、林学、农田水利。

1979年12月19日,举行北京农学院首届新生开学典礼,北京市委副书记王宪、副市长王纯以及国家林业部、市委教育工作部、市委农村工作部、市科协、市高教局、市农林局和北京部分高校领导等40余嘉宾、教职员工50余人,学生101人(其中农学专业34人、果树专业34人、畜牧专业33人)参加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扬舟院长主持,党委书记潘桂山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农学院是为适应首都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学院要面向首都、密切结合首都农业发展规划的特点和当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新成就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教师代表刘作新、新生代表陈东也分别在开学典礼上讲话。同日,新华社发表消息报道我校首届开学典礼。

1980年9月,举行新生开学典礼,当年招收农学、果树、畜牧、农经4个专业新生159名。

农学系张文启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刘季厚任副主任,杜晓林任团总支书记。

园艺系赵乃扬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李燕生任副主任。李肃任团总支书记。

当时学校已具备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从事甘薯育种、果品贮藏保鲜、粮食种子干燥通风贮存和烘干能源的研究试验等项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农学系和园艺系。

1981年6月,学校向北京市科委、计委上报“北京农学院科技发展‘六五’规划”,这是我校第一个大型科研发展规划。规划项目共计14项,其中农学系、园艺系项目项,包括:(1)小麦基本苗数与穗数相关性研究;(2)香稻育种;(3)粮食烘干简易系统设计;(4)种子干燥、贮存通风;(5)甘薯组织培养;(6)果树品种资源研究;(7)板栗更新换代密植园早期丰产技术研究;(8)中华猕猴桃生物学规律及栽培贮藏加工技术调查研究(9)蔬菜银灰地膜覆盖的研究。

1981年全校录取新生91人,其中农学专业20人,果树专业20人。

1981年11月20日学校党委会议决定,撤销科研生产处建制,恢复科研处,建立实习农场,实习农场为处级单位,下设农学试验站、园艺试验站、林业试验站、畜牧场和直属队(农业队、机务队、积肥队、校园绿化队)。试验站(场)实行场系双层领导,以系为主。

1981年12月3日学校决定建立系(部)务会议制度,凡遇教学、科研、生产、人事、财务、学生工作中重大问题,均应由系(部)务会议讨论决定,由系主任、副主任组织落实实施。会议成员包括正、副系主任,专职总支书记或副书记,各教研室负责人、试验站负责人,必要时可增加教师代表1~2人,原则上每两周一次。

1981年当年录取新生91人,其中农学专业20人,果树专业20人。

1982年录取新生120人,其中农学专业20人,果树专业20人,蔬菜专业30人,蔬菜专业为第一次招生。

1983年录取新生137人,其中农学专业本科25人、专科31人,果树专业本科22人、果林专科20人,蔬菜专业本科28人、专科11人。

1984年只招收一个农学专业本科班39人。

1985年录取新生89人,其中农学专业31人,果树和蔬菜专业各29人。

……

从1994年起,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招生改为园艺专业招生。学生从三年起按照个人志愿和学习成绩择优选择专业方向。1998年起不再分专业方向,改为四年制的园艺专业本科培养。

植物保护专业停招多年,从1998年起开始恢复植物保护专业招生。1998年招收一个植物保护专业专科班33人,1999年起招收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班。

……

2004年果树学科硕士点获批,开始招生硕士学位研究生。

2006年,除了招收农学专业、园艺专业、植物保护专业新生以外,开始招收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每年招生每个专业2个班60人左右。

2007年作物学科和蔬菜学科硕士点获批,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

2009年园艺领域、作物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获批,2010年植物保护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获批,2011年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硕士学位点获批。自2009年起,每年招收园艺、作物、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种业等5个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70名。

在职农业推广研究生在校生90余人。

2013年,开始招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2014年开始,园艺专业本科开始一本招生。